审计曝光多省养老金管理漏洞,山东505名死者被发养老保险,冒领行为均属诈骗将追刑责。
近日,山东省审计厅发布的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揭露出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养老金管理问题。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仅山东省2市48县就违规向505名已死亡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41.48万元。这一现象并非孤例,全国多地审计报告均反映出类似问题,凸显出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
审计数据显示,养老金冒领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北京市审计报告披露,向284名服刑、死亡人员违规发放待遇达1954.33万元;吉林省发现违规向15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待遇34.4万元;更令人震惊的是,审计署报告指出,25个省市的2.83万名职工通过虚假手段提前退休,违规领取养老待遇高达5.19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养老保险基金这一“养老钱”“保命钱”正在遭受侵蚀的严峻现实。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压力日益增大,每一分基金的流失都直接影响到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花样百出的冒领手段
分析各地案例,冒领养老金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隐瞒参保人死亡事实。如山东案例中,经办机构因信息不畅、数据比对不及时,导致继续向死亡人员发放待遇。
其二,篡改个人信息档案。山西蒲县疾控中心职工档案被涂改14处,制造“1岁工作、22岁退休”的荒唐记录,层层审核失守后违规领取养老金69万元。
其三,提供虚假生存证明。多地出现家属在参保人死亡后,继续提供虚假健在证明,完成年度生存认证。
其四,身份冒用顶替。如安某案例中,冒用已故姐姐名义办理退休,骗取养老金39万余元。
三、法律红线不可触碰
冒领养老金行为看似占了小便宜,实则面临严重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及相关司法解释,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社会保险金的行为,明确构成诈骗罪。
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此类犯罪均予以严厉打击。安某诈骗养老金39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胡某冒领1万余元即被判处拘役四个月;林某母女冒领21万元分别被判处缓刑并处罚金。这些案例表明,无论金额大小,一旦构成犯罪,都将承担刑事责任。
四、监管漏洞与制度反思
冒领现象频发,暴露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多个薄弱环节: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公安、民政、卫健等部门与社保机构之间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死亡人员信息及时传递存在滞后。
审核机制存在漏洞。基层经办机构审核不严,让篡改档案、虚假证明等行为有机可乘。
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生物识别等技术在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中应用还不够普及。
监督力度不足。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五、筑牢基金安全防线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构建基金安全防护网:
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系统,实现与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数据的实时比对。
运用科技手段加强认证。推广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提高生存认证的准确性和效率。
强化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健全经办机构内控机制,加大审计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加大惩处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形成震慑效应。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提高公众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基金安全。
六、守护每个人的养老钱
养老保险基金是全体参保人的共同财富,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维护基金安全,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监管力度;经办机构要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基金安全;每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触碰法律红线。
那些试图冒领养老金的人应该明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今日占得的“便宜”,明日必将付出沉重代价。只有共同守护好“养老钱”,才能让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健康运行,为每个人提供可靠的养老保障。
正如审计报告所建议的,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管理,清理规范“小政策”,严厉打击不法中介欺诈骗保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让这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