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师傅获国家认证为”烧烤料理师”,新工种提升职业尊严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助力千亿市场从路边摊向现代餐饮转型。
夏夜微风习习,烧烤店化身城市夜晚最富活力的所在。后厨烤炉上的肉串滋滋作响,从业十年的烧烤师傅陆仁军熟练地翻转着手中的铁签,在青烟腾起时精准撒料。刚抖落的辣椒面撞上热油,瞬间染出红艳的色泽,飘出令人垂涎的香气。

“我感觉非常激动,没想到有一天做烧烤也可以成为被国家认可的正式职业。”陆师傅的话语中难掩喜悦。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第七批新职业目录,在“中式烹调师”职业下增设“烧烤料理师”工种——这意味着,像陆师傅这样的烧烤从业者们,终于迎来了职业身份的“转正”。
千亿市场背后的技艺传承
烧烤,这门源远流长的烹饪技艺,正在现代餐饮市场中焕发新生机。据平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以来,“烧烤团购”“自助烧烤团购”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超76%。正是在这片蓬勃发展的千亿级市场沃土上,一线从业者们迎来了职业身份的“正名”。
“以前总有人说‘不就是烤串的嘛’,现在感觉自己也‘有名分’了。”烧烤师傅陈洪达回忆起得知设立新工种时的情景:那晚打烊后,后厨员工聚在一起畅聊许久,大家充满了对职业的认同感与获得感。“我的同事老李还说,这回能跟儿子讲,爸爸的职业已入列国家新工种了。”
烟火气中的专业技术
在缭绕的烟火气背后,烧烤自有其专业技艺,远非表面看上去那般简单。
“做烧烤绝对是个技术活!”从业24年的老师傅陈洪达强调,烧烤不是随便烤烤就行。光是食材处理就大有讲究:羊肉采购后要排酸,否则烤出来发柴;鸡翅改刀太深易烤烂,太浅不入味;烤腰子要想外焦里嫩,时间差一点都不行。调味时,不能光靠猛撒料,得让味道层次分明;甚至炭火码放的位置、撒料的时机、翻转的手法等不一样,烤出来的口感也截然不同。
职业目录的扩容也为餐饮管理者带来了新体验。福苗小骆驼烧烤店的负责人程维青坦言,以往在招聘平台上,打荷、炒锅等岗位都有现成的选项,但烧烤师傅却常常需要自行编辑添加。现在该岗位成为新工种,给招聘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
从“路边摊”到现代餐饮的转型
带你去趟佳木斯烧烤连锁品牌负责人宫屹豪在20余年的从业经验中观察到,过去业内通常认为烧烤只是路边摊的“小打小闹”,上不了台面。此外,多数烧烤师傅的成长路径,往往是辗转于多家门店间跟着老师傅边学习边琢磨,待自认技艺纯熟后便自立门户。如此不仅容易走弯路,更导致技法各异、标准难统一。
“纳入新工种以后,想学这门手艺的新人可以有规范的准入途径和学习机制,不必再像过去那样自己摸索了。”宫屹豪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系副主任徐凤辉认为,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餐饮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是技能人才投入。在职业培训过程中,烧烤料理师熟练掌握营养搭配、现代设备操作等标准化知识,成为技术型专业人才,既取代传统经验主义,也增强个人市场竞争力。
新工种带来的行业新气象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表示:“烧烤料理师这一新工种的设立,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职业分类理念逐渐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设立新工种的目标在于规范从业者职业操守、工作任务,明确从业者技能要求、知识要求,提升从业者专业化水平,强化职业培训与人才供给,进一步促进烧烤行业稳中向好发展。
对烧烤料理师个人而言,徐凤辉认为,通过国家职业认证,有利于改变其“低门槛职业”的传统印象,赋予烧烤从业者专业化身份,提升职业尊严和社会认同感。
日前,岳阳烧烤研究院正式揭牌,这也是全国首个烧烤学院,计划推出多样化的培训课程,为职业评定做准备。此外,岳阳烧烤研究院还将制定当地行业标准和人才评定标准,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助力产业提质升级。
未来展望:标准化与特色化并存
下一步,人社部门还将开发制定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为企业、培训机构等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提供指导。
范巍表示,尽管烧烤种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但烧烤料理师均应掌握食材选取、食品卫生、安全生产、饮食文化等基本技能。
徐凤辉提出,面对中国饮食文化因地域差异形成的多样性餐饮风格,如新疆馕坑烤肉、宁夏盐池滩羊、延边肉串等,可根据不同地域特色进行专项的细分标准。同时,通过开发低盐腌料、烟熏风味强度等方面,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良并对既有服务增值,形成丰富多样的风味维度和场景服务维度评价标准。
徐凤辉分析称,通过学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解决连锁扩张的人才缺口,又能催生出健康烧烤、花样串烤等新赛道。同时,通过加速标准化和食品安全、助力人才需求和产业转型,提升服务品质与出品稳定性,也有助于推动烧烤从“路边摊经济”向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餐饮转型。
从街头烟火到国家认证,烧烤料理师的新工种设立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是对传统烹饪技艺的尊重与认可,为行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随着标准化培训和职业评价体系的完善,这门古老的烹饪技艺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