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蛇类活动频繁,专家提醒野外需做好防护,遇蛇保持距离勿惊扰,被咬后切记及时送医并记住蛇类特征。
暑期是蛇类活动的高峰期,不仅野外常见,城市公园、小区绿化甚至居民家中也时有蛇类造访的报道。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医师葛利提醒:“人与蛇相遇时,相互的恐惧是相当的。蛇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多数咬伤事件发生在无意间惊扰或试图捕捉蛇的情况下。”

01 野外防护,关键在“遮”与“察”
暑期户外活动增加,蛇类咬伤事件进入高发期。根据医学统计,蛇伤多发于夏季清晨和傍晚时分,尤其是雨前、雨后和洪水过后。
这些时候蛇类活动更为频繁。在野外环境中,做好个人防护至关重要。
专家建议,进行野外旅游或农业活动时,应穿着长袖衣裤和高帮鞋子,最好戴好手套,避免过多肢体裸露。选择明亮的路径行走,使用手电筒或头灯照明,避免直接用手探索草丛、石缝或枯木堆。
“与蛇不期而遇时,保持冷静是关键。”葛利强调,“不要突然做出跑、跳等大幅度动作,这可能会刺激蛇进行攻击。应当缓慢后退,与蛇保持安全距离,给它让出离开的通道。”
02 城市遇蛇,勿擅自捕捉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改善,蛇类出现在城市区域的频率增加。蛇可能被困在室内或人员密集的小区等场所,许多居民第一反应是自行驱赶或捕捉,这种做法实际上非常危险。
“我们接到过多个求助电话,都是居民在车库、花园甚至家中发现蛇类。”一位消防队员介绍,“专业处理是最安全的选择,普通市民不应该尝试自行捕捉或驱赶。”
遇到此类情况,应立即报警求助,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置。同时要看护好儿童和宠物,远离蛇可能出现的区域,直到专业人员到达现场。
03 蛇咬急救,避免三大误区
不幸被蛇咬伤后,正确的现场处理至关重要。葛利医生指出,要避免蛇毒扩散,就必须摒弃一些传统但错误的急救方法。
“不要用嘴吸吮伤口,口腔黏膜可能吸收毒液导致二次中毒。也不要轻易切开伤口排毒,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和感染。”葛利解释道。
伤者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减少蛇毒残留。可以使用较宽的带子在伤口近心端进行捆绑,但不宜过紧,以防组织缺血坏死。
“带子应该能够插入一根手指为宜,每隔15-20分钟应松开1-2分钟。”葛利补充说,“伤者还应保持冷静,避免激烈运动或饮酒,也不要热敷,这些都会加速血液流动,使蛇毒扩散更快。”
04 及时送医,记住特征很重要
被蛇咬伤后,尽快送医是关键。但由于抗蛇毒血清保存条件要求高,用量不稳定,并非所有医院都配备了抗蛇毒血清。
“就诊前最好提前电话咨询医院是否备有抗蛇毒血清,以免耽误救治时间。”葛利建议。
能够识别蛇的特征对救治至关重要。蛇毒可分为神经毒、血液毒、组织细胞毒和复合型毒四大类,不同毒素引起的症状不同,对应的救治方法和血清也不同。
“最好能拍下蛇的照片,方便医生识别;如来不及拍照,要尽量记住蛇头形状、蛇身花纹和蛇的体形大小等特征。”葛利说。
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医生快速确定使用何种抗蛇毒血清,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抵达医院前,伤者应保持镇定,尽量减少活动,让受伤肢体低于心脏水平。取下戒指、手镯等饰品,避免肢体肿胀后造成进一步伤害。
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医生就能更快更好地为你提供专业救治。
记住特征,保持冷静,及时送医——这三步可能是拯救生命的关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