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什未林城堡、约旦乌姆·吉马勒遗址和肯尼亚格迪古城通过活态保护、科技修复与社区参与,创新诠释世界遗产保护之道,展现文明传承的当代智慧。
在德国什未林城堡的湖光倒影中,在约旦玄武岩高原的古老水渠旁,在肯尼亚珊瑚石建筑的断壁残垣间,人类文明的瑰宝正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延续着生命。202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新晋的26处遗产地,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凝聚着当代人守护文明的智慧与决心。让我们走进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探寻那些让历史与当下对话的创新实践。

德国什未林:活态保护的典范
什未林城堡建筑群如同一部立体的建筑史教科书,38座跨越八个世纪的建筑至今仍在城市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座被誉为”北德新天鹅堡”的城堡建筑群,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其融合多种风格的建筑美学,更是它”活”的保护理念——市政厅设在昔日的马厩,税务局入驻古老的炮兵楼,19世纪的剧院依然夜夜笙歌。
“我们保护的不仅是石头,更是延续的生活。”什未林世界遗产协调员琳达·霍伦道出了保护的真谛。当地独创的”遗产监护人”制度,让每栋建筑都有专属保护团队;”我是你的继承人”青少年教育项目,则通过讲故事比赛、建筑工作坊等形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这种将世界遗产融入日常生活的保护模式,使什未林成为欧洲活态保护的标杆。
约旦乌姆·吉马勒:沙漠中的水利智慧
在约旦北部半干旱的霍兰地区,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展示着古罗马人与自然的对话智慧。这片公元1-3世纪的定居点遗址,最珍贵的是其完整保存的古代水利系统——数十座玄武岩建造的水坝、蓄水池通过精密的水渠网络相连,构成了沙漠中的生命线。
加拿大考古学家伯特·弗里斯研究发现,这些水利设施运用了独特的”阶梯式”储水设计,能最大限度收集雨季径流。如今,约旦文物局采用”以古法治古”的方式,用传统工艺修复水渠,并创新性地植入现代监测系统。更可贵的是,当地贝都因社区直接参与保护工作,他们既是遗址守护者,也是文化讲述者,让这片沉寂千年的遗址重新焕发生机。
肯尼亚格迪:珊瑚石上的文明交融
东非海岸的格迪古城遗址,讲述着一段跨洋文明对话的传奇。这座12世纪兴起的斯瓦希里城邦,其网格状街道规划与珊瑚石建筑技艺,展现了非洲本土文明与阿拉伯、波斯、印度乃至中国文明的交融。考古发现的永乐通宝、青花瓷碎片,印证了这里曾是印度洋贸易的重要节点。
面对珊瑚石建筑的风化危机,肯尼亚创新采用”生物加固”技术——在加拿大专家指导下,利用特定菌类分泌的碳酸钙加固建筑结构。同时,通过”社区共管”模式,让当地居民成为遗址的”第一响应人”,既解决了保护人力问题,又为社区创造了就业机会。马林迪博物馆馆长雅各布说:”我们保护的不仅是石头,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对话密码。”
全球启示:文明守护的当代智慧
三处世界遗产的保护实践,折射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趋势:
功能延续:如什未林让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避免遗产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
技术融合:乌姆·吉马勒将古老水利智慧与现代监测系统结合,格迪用生物技术解决材料老化问题,展现科技与传统的对话。
社区参与:从约旦的贝都因向导到肯尼亚的社区保护队,原住民正从旁观者变为保护主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尔·艾尔苏姆指出:”真正的保护是让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三处遗产地的实践表明,当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当全球智慧与地方知识相互激荡,人类文明的瑰宝才能永远熠熠生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