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振兴密码:工会驻村工作队的”红色实践”

陕西省总工会驻村工作队以”党建红”引领”产业金”,在陕北党畔村打造出立体产业矩阵与精准帮扶机制,让黄土高坡绽放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陕北高原的褶皱深处,吴起县吴仓堡镇党畔村的山峁上,一片20亩的鲜食玉米试验田正摇曳着翠绿的希望。陕西省总工会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身上的”工会红”马甲,在这片黄土地上格外醒目。两年间,这支队伍用党建红引领产业金,让一个曾经贫瘠的山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一、党建铸魂:红色引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工作队初到党畔村时,面对的是一间设施陈旧、门可罗雀的党群服务中心。5万元的改造资金注入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远程教育设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农业技术,乡村振兴史馆记录着村庄的蜕变历程,”问题墙+回音壁”制度则搭建起干群沟通的桥梁。这种改变不是表面功夫,而是抓住了乡村治理的核心——党组织建设。

工作队创新推出的”院落党课”模式,把组织生活开到田间地头。在一次讨论苹果种植技术的主题党日活动中,老党员杨孝旺感慨:”活了七十岁,第一次知道开会还能学真本事。”两年来,这样的活动开展了36次,参与村民累计达1200人次。更关键的是,工作队实施的”三雁工程”培育了15名后备干部,其中6人已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村庄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库。

二、产业造血:多元布局破解黄土高原发展困境

党畔村的430亩山地果园里,银色的反光地膜与黑色的防雹网构成独特的现代农业图景。这种”双膜一网”技术使苹果优果率提升至78%,每亩增收超过3000元。但工作队的产业布局远不止于此,他们构建的”三维产业矩阵”正在彻底改变村庄的经济生态:

​空间维度​​:山上种苹果、山腰建光伏、山下搞养殖的立体布局,使土地利用率提升2.3倍。175千瓦”牧光互补”光伏基地年发电39.2万度,板下养殖的300只湖羊又形成循环农业。

​时间维度​​:鲜食玉米与高蛋白小粒黄豆的轮作试验,破解了传统作物种植效益低下的难题,试验田亩产值达4200元,是传统作物的3倍。

​主体维度​​: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52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劳务输出等方式,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脱贫户高成飞所说的”四金”模式,正是这种多元增收渠道的生动体现。

三、机制创新:工会资源嫁接乡村治理的”党畔方案”

作为工会系统的帮扶队伍,工作队创造性地将工会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效能。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组织的义诊活动,让561名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捐赠的20万元化肥,解了春耕燃眉之急;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对接的果业专家,培养出20余名”土专家”。

更具特色的是工会”四季送”活动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春送化肥、夏送技术、秋送销路、冬送温暖。这种帮扶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建立了一套可持续的”造血”机制。工作队队长景晓鹏的民情日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每户的需求与解决进度,这种”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使防返贫监测的”四色管理”机制真正落地见效。

四、文化浸润:乡村振兴中的精神重塑

在党畔村的乡村振兴史馆里,一张张新旧对比的照片讲述着村庄的蜕变故事。工作队深知,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精神世界的重构。他们推动建立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收集老农具、老照片等200余件物品,举办”我的脱贫故事”分享会12场,让村民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发展自信。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下一代身上。工作队联系的600册图书和400套文具,让村里的孩子们第一次拥有了像样的课外读物。脱贫户子女白小燕在作文中写道:”工作队的叔叔阿姨让我知道,山外面的世界很大,但家乡也很美。”这种文化认同的培育,正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

如今的党畔村,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烁,苹果园里硕果累累,新修的硬化路连接着家家户户。但最令人振奋的变化,是村民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陕西省总工会党组书记王军说:”工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建设者。”黄土高坡上的那抹”工会红”,正以其特有的组织优势和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工会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为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